這個問題問到了電極設計的核心!電極材料的選擇直接決定了其導電效率、反應活性、穩定性等關鍵性能,是影響整個電化學裝置(如電池、傳感器)性能的根本因素。
材料本身的固有屬性是性能的基礎,主要影響以下三方面:
導電性:金屬(如銅、鋁)和碳材料(如石墨、石墨烯)的導電性遠高于金屬氧化物。高導電性材料能減少電子傳輸阻力,降低能量損耗,例如鋰電池用銅箔做負極集流體就是利用其優異的導電性。
反應活性:材料的化學性質決定了它能否參與特定電化學反應。例如,鉑(Pt)對氫氧化反應有ji高催化活性,因此被用作燃料電池的正極材料;而石墨因層狀結構適合鋰離子嵌入 / 脫出,成為鋰電池負極的核心材料。
化學穩定性:材料在工作環境(如酸性 / 堿性電解液、高溫)中的抗腐蝕能力至關重要。例如,鈦(Ti)在強酸性電解環境中不易被腐蝕,常被用作電解槽的電極基材;而普通鋼鐵在電解液中易生銹,無法直接作為電極使用。
即使成分相同,不同的微觀 / 宏觀結構也會顯著改變電極性能,主要體現在:
比表面積:多孔結構(如多孔碳、泡沫金屬)能大幅增加電極與電解液的接觸面積,提升反應速率。例如,超級電容器的電極常采用多孔活性炭,通過高比表面積實現快速充放電。
孔隙結構:合理的孔隙大小和分布能促進電解液滲透和離子傳輸。例如,鋰電池正極材料(如三元材料)的納米級顆粒和孔隙設計,可減少鋰離子擴散路徑,提升電池充放電速度。
形貌與尺寸:納米級材料(如納米鉑顆粒、納米管)比傳統塊狀材料有更高的反應活性;而薄膜電極(如生物傳感器的金薄膜電極)能減少材料用量,同時保證信號傳輸的靈敏度。
當單一材料無法滿足需求時,通過改性可針對性提升性能,常見方式包括:
摻雜:在基礎材料中加入少量其他元素,調整其電子結構。例如,在鈦酸鋰(Li4Ti5O12)中摻雜鎳(Ni),可提高其電子導電性,改善鋰電池負極的倍率性能。
涂層:在電極表面覆蓋一層功能材料,增強穩定性或活性。例如,在燃料電池鉑電極表面涂覆一層氮摻雜碳,可減少鉑的溶解流失,延長電極壽命。
復合:將多種材料復合,結合各自優勢。例如,將石墨烯與磷酸鐵鋰(LiFePO4)復合,既能利用石墨烯的高導電性,又能發揮磷酸鐵鋰的高容量和安全性,提升鋰電池正極性能。